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xyz国产精品,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

當前位置: 首頁 > 院系速遞 > 正文
2019/08/26

《中國科學報》刊登燕山大學教師觀點評述文章《理想的實驗室氛圍》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郭棟梁

【新聞中心訊】8月19日,《中國科學報》8版刊登我校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軟件工程系教師郭棟梁的觀點評述文章《理想的實驗室氛圍》,全文如下:

理想的實驗室氛圍

平日里,自己在工作中接觸最多的就是實驗室和專業(yè)學科。作為基層教師,教好課、協(xié)同系里平日工作安排便是職責。頂層架構上有領導設計構思,我都會積極配合跟進。在實驗室方面,有課題組長,有三年制碩士生,也有五年制的博士生,還有我這種“青椒”,年齡跨度大、個人定位不同,如何實現(xiàn)實驗室的良好發(fā)展和共贏,是需要每個人經(jīng)常思考的問題。

自2007年進入課題組到現(xiàn)在,我的角色和定位在不斷變換,實驗室的情況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在這期間與成員間有過很多的默契,回憶起來依然美好,當然也有過些許不愉快。而想讓實驗室“這艘大船”順利地朝前航行,每個人都受益,就必須要認清并處理好導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

8年前,我以學生角度寫過一篇日志,講述“我心中的實驗室氛圍”。8年后,在體會到師生兩個角色之后,我再次探討心目中的實驗室氛圍應該是什么樣,至少包括以下5點。

第一,強烈的集體觀念。每個人都是經(jīng)過努力才走到這個團隊中。學生要經(jīng)過各種考核,老師更是要歷經(jīng)重重條件篩選。我們都選擇了相同的研究興趣才聚到一起,緣分使然,更應備感珍惜。在做科研的道路上,絕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如今的科研要求我們在科研和生活中共同協(xié)作奮進,而不是單打獨斗,系里制定的研究生畢業(yè)條件中允許合作論文和競賽,也反映了這一理念。學生日常維護實驗室的運行環(huán)境,目的是大家都能享受到優(yōu)質(zhì)的科研工作環(huán)境,導師也會想方設法地為學生提供更好的科研工作條件。當實驗室成員科研上遇到困難時,在實驗室能找到樂于排憂解難的老師或同學,大家一起積極應對;對老師或同學有莫名的安全感,對團隊有歸屬感。不僅空間上的連續(xù),時間上也需要成員之間傳幫帶,共同將實驗室的課題方向不斷推進、發(fā)揚光大。

第二,相互信任。這是集體良好發(fā)展的關鍵基石。如果老師總是懷疑學生不好好干活、偷懶,學生整天議論導師,這樣的實驗室就是一盤散沙,其他都無從談起。所有的朝氣蓬勃的團隊,成員間一定是相互信任的。做到信任,需要成員之間懂得“換位思考”。任何事情存在都是合理的,成員間出現(xiàn)不和諧因素,往往是由于從自身因素考慮事情的不合理性導致。如果每個人都能多考慮團隊的整體目標和成員各自的訴求,權衡舍得,多些互相理解和信任,事情肯定不會太糟。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秤,實驗室管理者用好這桿秤,大方向就不會跑偏。

第三,目標一致。通過實驗室科研工作,導師想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學術影響力,滿足評職考核的要求;學生想滿足畢業(yè)要求,找到一個心儀的工作或深造機會。說實話,兩者確實存在這樣的不一致,但若把目標層次化,其實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目標之上應該有統(tǒng)一的實驗室高層次目標涵蓋,而各自的目標之間又有交集。如若能梳理清晰,在實驗室高層次目標的指引下,也可以做到顧及所有人的“核心利益”。這也是導師一直以來探索科研方向、設計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的出發(fā)點。其實,做到這一點并不是很容易,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如所有成員對自己的預期和實際情況,學校對教師的各種考核要求、為研究生設定的畢業(yè)條件等等。綜合考慮以后,為了保證實驗室的整體目標,有時候甚至需要做出折中選擇,這時候就非常考驗團隊的眼光以及成員對決策的執(zhí)行力。倘若有人對決策有異議,特立獨行,那么制定規(guī)范便如同廢紙一般,難以實施。

第四,合理的技術儲備。作為一個工科專業(yè),科研是離不開技術研發(fā)的,這就對實驗室成員提出了不同的技術要求。導師雖然日常繁忙,很難長時間親自寫代碼,但需要了解與課題相關的技術,以便同學生交流時可以對需要的技術進行合理的分析,進而為學生的課題探索提供充足的技術前提,也為以后師生之間交流科研問題打下基礎。當然,學生能在導師初步的技術引導下,結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有針對性地吸收相關技術并付諸實踐,這對學生的技術執(zhí)行力是有要求的,要功夫下在平時。這樣一來,學生以后與導師、同門之間的交流中才能形成反饋閉環(huán),最終將想法付諸實現(xiàn),不斷迭代,穩(wěn)步推進研究課題發(fā)展。

第五,充分溝通。在筆者看來,實驗室成員之間以及實驗室與外界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但就目前來看,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導師和學生溝通不夠,會導致學生難以理解導師的想法,導師也不清楚學生的困惑,極大地影響科研進度。而溝通不暢的癥結,往往是實驗室成員們對科研的態(tài)度和定位不清晰。科研本來就是具有批判性的,要想自己的工作經(jīng)得住推敲,就要公布出來讓大家“挑毛病”。當然,誰都不喜歡別人給自己“挑毛病”,有的刻意回避,甚至心生怨言。只有我們每個人都能給提出好問題的人真誠的謝意與足夠的尊重,實驗室的科研氛圍才能煥然一新。

近年來,實驗室一直在不斷實踐中探索道路,逐步改善。“前人種樹,后人乘涼”,這離不開老師辛勤的勞動和一屆又一屆畢業(yè)生的貢獻。只要我們對待科研有真誠的態(tài)度和滿腔的熱忱,并在實踐中多學習借鑒他人優(yōu)秀經(jīng)驗,實驗室的氛圍肯定越來越好,每個成員也必然會有滿滿的收獲。(編輯 蔡巧怡)

相關鏈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8/348821.shtm?id=348821

《中國科學報》(2019-08-19 第8版 )